浮利浮名总是虚,“泼天富贵”待何如。
伴随着全国文旅疯狂“整活”,以及淄博、哈尔滨等城市成为流量宠儿、晋级为网红城市,“泼天富贵”成为网络热梗。
作为诞生于流量时代的热梗,“泼天富贵”既体现了流量的巨大能量,也隐含着各地文旅部门对流量的热切渴望。“泼天富贵”代表着铺天盖地的流量,而这流量承载着改变和发展的希望。
然而,流量铺天盖地,又有多少地方能够接得住、接得稳?如果花费大量人力、物力和精力去打榜、上分,转化的只是播放量和粉丝量,那这“泼天的流量”无异于浮名浮利,不过是随波逐流的空热闹一场。
互联网时代,流量是重要的生产工具,利用好了可为发展赋能。然而,“泼天富贵”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果,需要承接的条件和转化的能力。忽视了这个底层逻辑,流量非但不能成为良方,甚至可能成毒药。有些地方因流量“出圈”,却因配套不足、服务能力不够,造成“翻车”的结局,就是教训。
而要接住“泼天富贵”,关键看是否做好足够的准备。只有以充分的准备来拥抱流量、转化流量,“泼天富贵”才能脱虚向实,由线上的热闹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能量。
长江索道驶过江面。王恒 摄 /视觉重庆 流量是机会。而机会,从来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。
淄博烧烤为什么能火?哈尔滨的冰雪之旅为何能够掀起热潮?被“泼天富贵”击中只是果,而全城动员、真诚服务才是因。
无论触发的节点是什么,这些地方被流量击中后,如果第一波游客涌入,得到的是乘兴而来、败兴而归的结果,那么流量能停留多久,热度又能够持续多久?
目前,各地文旅账号疯狂上分、花式揽客,文旅部门也到处蹭热点、吸流量。但是,这些动作背后,当地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去支撑?如果只是文旅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,那么即便引来了“泼天富贵”,当地能接得住、接得稳吗?想必,不少地方并没有这份自信。或者,他们在思想观念中,就只是跟风而已,从未想过“泼天富贵”会降临到自己头上。
而这种跟风的观念,不仅未能正确地认知流量,更是某种形式主义的思想在作祟。大家都在卖力传播,自己没点动静就显得落后,甚至拗不过本地网友的催更,于是也动了起来、跟风而上。如此,既不知流量为何物,也不知该如何转化流量,这种“打无准备之仗”的姿态,当“泼天富贵”降临,必然手忙脚乱、漏洞百出。
而复盘那些已经被青睐过的地方,都有充分的准备、系统的调配和科学的规划。看上去是承接“泼天富贵”,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地方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。没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,缺乏统筹规划的能力,“泼天富贵”也许就是“泼天的麻烦”。
重庆十八梯。刘琳 摄/视觉重庆
流量,是滤镜更是放大镜。
俏皮也好,唯美也罢,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文旅传播PK,各式各样的套路也层出不穷。
而网络传播,难免都带有滤镜色彩。滤镜能否禁得住游客们挑剔目光的审视,能否在由人流组成的巨大放大镜下不穿帮、不露馅,考验各地准备的情况和应对的能力。
“泼天富贵”引来大量游客,食宿行需求的猛增,城市该如何应对?面对众口难调的文旅需求,有些游客不满如何抚慰?尽管市民都很配合,但总有商家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”如何处理?这些都是小事情,却经不起流量的放大,如果没有科学、完善的应对机制,“滤镜”很容易穿帮,好事也许就会变成坏事。
没有十足的把握,缺乏准备,就幻想着“泼天的富贵”降临,不仅是种冒失,更显得愚蠢。只有揽客的激情,却没有消化和服务的能力,等到“泼天富贵”降临,无疑是自曝其丑、自揭短板。
因此,在卷入流量场域之前,各地应该多些论证、多几分审慎,在文旅传播中,也尽可能实事求是,少些夸张的表达、少加过度的滤镜。否则,放大镜之下,最终可能是现眼的尴尬。
游客乘游轮观赏城市夜景。记者 谢智强 摄/视觉重庆
流量,要将发展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。
“泼天富贵”来临时,除了要盘活旅游资源的存量,更应利用好这一发展变量,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量。
这也就意味着,对流量的认知,不能仅仅停留于互联网上跟风凑热闹,而是要根据地方条件和治理能力,有的放矢地去吸引流量。
从已有的案例来看,各地承接流量的层次大抵可分为三类:
一是将口碑留住。旅游形象传播“出圈”,吸引各地游客打卡,良好的体验产生口碑效应,为地方“加分”。不少地方的网红打卡点人流如潮、经久不衰,正是因为获得了游客的好口碑,从而引发持续“种草”。
二是将荷包留住。“泼天富贵”降临,有些地方将其视为刺激消费的能力,通过激活消费市场、提供全域服务,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。哈尔滨吸引游客的是冰雪,拉动的却是洗浴、餐饮等全方位的消费增长。
三是将人才留住。当旅游目的地也是安居乐业处,当“打卡地”也可以是“打拼地”,那流量的意义可就不止于“泼天富贵”,更是“持久的富贵”。毕竟,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,人才是第一资源。如果流量带来人才的输入,那对于一座城市而言,无疑是更高价值所在。
无论是老牌旅游城市杭州,还是网红城市新秀重庆,都已经显露这样的特质:不仅山水迷人、景色宜人,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就业生态,更是吸引了众多人才的青睐。如此将流量转化成留量,既不辜负顶级流量,也不辜负顶尖人才。
远眺洪崖洞。记者 谢智强 摄/视觉重庆
要将流量变成留量,接住“泼天富贵”,各地要有“泼天准备”。只有更长远且系统的规划,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,在景点服务、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各个层次做好充足的准备,流量的能量才能够转化成更大经济发展增量。
否则,流量可能就如过眼云烟,很难有更多的留存和沉淀。而这,则意味着对机会的浪费。
流量脱虚,需要服务和治理向实。“泼天富贵”降临,对于有准备的地方而言,只是时间问题。如何超越流量,让客流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,让游客把景点变家乡,与城市共同生长,则是我们在面对“泼天富贵”时,应该去思考的更深层次的命题。于流量的喧嚣中,发掘真正的价值,将流量变成城市的变量、发展的增量,考验城市的远见和定力。
原标题:接住“泼天富贵”需要“泼天准备”
编辑:夏洪玲 责编:廖异 审核:冯飞
【免责声明】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“来源:上游新闻”或“上游新闻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”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
联系上游
。